九马画山是漓江上的著名景观之一,是大自然的笔墨奇观。位于兴坪镇西北4公里,山高400余米,宽200米,临江而立,石壁如削,壁上五彩斑斓,远望如一幅巨大的画屏,细细的端详,画屏中似有一群骏马,或立或卧,或昂首嘶鸣,或扬蹄奋飞,或的杰作:“应是天公醉时笔,重重粉墨尚纵横。”
清代徐弓赞道:“自古山如画,如今画似山。马图呈九首,奇物在人间。”有民谣相传:“看马郎,看马郎,问你神马有几双,看出七匹中榜眼,看出九匹中状元。”据说1960年周总理与陈毅游漓江时,面对画山揣摩了许久,周总理看出九匹,陈老总看出八匹。游客每每到此,总要细细揣摩,发挥想象力数一数。画山,堪称漓江“巨壁美”之冠。
从兴坪溯江而上四公里有一山,它五峰连属,东南北三面环山,西面削壁临江,高宽百余米的石壁上,青绿黄白,众彩纷呈,浓淡相间,斑驳有致,宛如一幅神骏图,旅行家徐霞客这样描述:“其山横列江南岸,江自北来,至是西折,山受啮,半剖归削崖,有纹层络。绿树沿映,石俱黄、红、青、白,杂彩交错成章,上有远望如画屏,故名画山。”
后来,因其附近居民路过此处发现石壁上有酷似九马的花纹图案,甚是好奇,久而久之,便称此山为“九马画山”,其实,正确的叫法应该是“九马画壁”。
2008年10月底,阳朔县摄影工作者、文物工作者及兴坪镇干部,在兴坪境内沿漓江岸边进行文物普查时,根据一村民提供的线索,在九马画山山脚一处崖壁上,发现455年前明代留下的“画山”摩崖石刻两个大字。此“画山”摩崖石刻,每个字高1.6米,宽 1.2米,加落款所占方框,整个石刻长5.3米,高 3.2米,四周还刻有祥云花边作衬托。石刻右上方为石刻年代,左为石刻落款。“画山”摩崖石刻虽然年代已久远,但字迹依然隐约可见。
由于刻字的石壁被一片竹林挡住,人们在江上或对岸,根本无法看到。人们要想看到刻字,需爬上一个陡峭的石壁,透过竹子后才能隐约可见。由于其所处石壁非常隐蔽,加上日晒雨淋及青苔污迹的影响,一般人根本看不出这是一方摩崖石刻。所以,它数百年来一直没有被人发现。
据阳朔县文物管理所黄义兴所长考证,“画山”为明嘉靖三十二年 (1553年 )御史陈善治所题,距今已有455年历史。在漓江东岸画山村附近,距桂林约60公里处。它五峰连属,临江石壁上,青绿黄白,众彩纷呈,浓淡相间,班驳有致,宛如一幅神骏图,因有九马画山之名。九马栩栩如生,神态各异,或立或卧,或奔或跃,或饮江河,或嘶云天,正是“马图呈九道,奇物在人间”。关于此景,宋代诗人邹浩比作天公醉时的杰作:“应是天公醉时笔,重重粉墨尚纵横”。而清代诗人徐沄曾赋诗赞叹:“自古山如画,而今画似山。马图呈九首,奇物在人间。”九马画壁是桂林漓江著名的景观之一,是大自然的笔墨奇观。位于兴坪镇西北4公里,山高400余米,宽200米。
细看山壁石纹可依稀辩出群马形象,栩栩如生,神态各异,正是“马图呈九首,奇物在人间”,如奔、如卧,似嬉戏,若啸,合称“九马画山”。这九匹骏马 或立或卧,或奔或跃,或饮或嘶,或饮江河,或嘶云天,形神毕肖。画中有各种形态的骏马,有的低头饮水,有的昂首嘶鸣,有的扬蹄飞奔,有的静静伫立。例如山顶的那匹好像在嘶风长啸,而下方的大马仿佛低头饮水,尾巴高翘,而又有人认为这尾巴则更像马头,是在向前奔跑!